您现在的位置: 白薇 > 白薇品类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刘渡舟先生治疗心病经验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5/2/11 12:25:45
刘渡舟先生曾经赞叹:张仲景的方子,亦被称为经方,它们大多用药精简而疗效卓越,仿佛具有鬼斧神工之力,能够起死回生。这些方子的含义深远,药物的搭配精准而让人回味无穷,其奥妙难以言表。刘渡舟先生对于《伤寒论》的研究造诣颇深,他在临床上善于运用经方来治疗各种疾病。今天,我们将共同探讨刘老如何运用《伤寒论》中的桂甘剂和苓桂剂来治疗心病。希望各位在阅读之后,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两种方剂的使用指征,从而提升我们在临床治疗心病的疗效。

桂甘、苓桂剂应用

在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,心被描绘为:“生之本,神之变”,阳光般的存在,与夏季的气息相通。心的功能,无论是主导血脉还是神志,都与阳气的关键作用息息相关。任何原因导致的伤害,如过度发汗,过度使用苦寒药物,或禀赋虚弱,年老阳虚等,都可能耗伤心阳,从而引发心悸。在这种情况下,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叉手自冒心,身体疲惫无力,少气懒言,脉来缓弱等症状。此时,我们可以使用桂枝甘草汤来帮助患者恢复心阳。如果病情严重,心神不能收敛,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和烦躁的情况,我们可以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平复患者的情绪。如果心阳不能振奋,同时水饮邪气侵犯心阳,患者可能会出现气从心下上冲心胸的情况,从而引发心悸胸满,短气眩晕,脉沉弦,舌苔水滑等症状。此时,我们需要用苓桂术甘汤来温养阳气,降逆平冲。

对于由心阴阳两虚导致的症状,如脉结代和心动悸,我们可以使用炙甘草汤来调理。

桂枝甘草汤

《伤寒论》: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

桂枝甘草汤方

桂枝四两(去皮)甘草二两(炙)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,顿服。

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

《伤寒论》:火逆下之、因烧针烦燥者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
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

桂枝一两(去皮)甘草二两(炙)

牡蛎二两(熬)龙骨二两
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

苓桂术甘汤

《金匮要略》: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

《金匮要略》:夫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;肾气丸亦主之。

苓桂术甘汤方

茯苓(四两)桂枝(三两)白术(三两)甘草(二两)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小便则利。

炙甘草汤

《伤寒论》:伤寒,脉结代,心动悸,炙甘草汤主之。

炙甘草汤方

甘草(四两,炙)生姜(三两,切)人参(二两)生地黄(一斤)桂枝(三两,去皮)阿胶(二两)麦门冬(半升,去心)麻仁(半升)大枣(三十枚,擘)

右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内胶烊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名复脉汤。

刘渡舟老先生医案

医案一:

宋某,男,35岁。

职业教师,常伏案工作至深夜,耗气伤神。

一日突发心悸,心神难定,坐立不安。舌淡苔白,脉缓而弦,按之无力。此过用心神,心阳气虚而心神不敛所致。

方用桂枝9g、炙甘草9g、龙骨12g、牡蛎12g,三剂而安。

医案二:

陆某,男,42岁。

因心肌梗塞住院,经2个月治疗,仍心胸疼痛,心悸气短。每当心痛发作之时,自觉气上冲咽喉,便觉气息窒塞,周身冷汗,恐怖欲死。舌淡苔白,脉弦而结。此奔豚发作,属心阳虚衰,坐镇无权,水气上冲,闭塞胸阳,治当通阳下气,利水宁心。

方用茯苓18g、桂枝10g、白术6g、炙甘草6g、龙骨12g、牡蛎12g,三剂。

药后冲气平息,心神得安,但脉仍有结象,并伴有畏寒肢冷。此下焦肾阳未复,水寒之势尚未平伏。上方加附子10g、生姜10g、白芍10g,又服三剂,下肢转温。

但心悸、胸痛偶发,转用茯苓12g、桂枝10g、五味子6g、炙甘草6g,又服六剂后,诸证皆平。

刘老经验

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苓桂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,加减方法亦较多。如:

兼心神浮越而惊悸恐怖者,加龙骨、牡蛎以潜敛之;

兼痰湿内盛者,合二陈汤以化痰;

兼水冒清阳而眩晕重者,加泽泻利水;

兼虚阳上浮而面热、心烦者,加白薇以清虚热;

兼心血不续而脉结代者合生脉饮;

兼肾不纳气而少气喘息者,加五味子、紫石英;

兼血压偏高者加牛膝;

若阳虚水泛严重,见有畏寒肢冷,下肢浮肿,大便溏泄者,必与真武汤合用。

医案三:桂枝汤调和营卫,房颤遂平

某男,51岁。年2月8日就诊。

日前感冒风寒,恶风发热,时自汗出,心中惮惮,脉浮缓而参伍不调,苔白。心电图示快速型心房纤颤。因临近春节,患者不愿住院,故院外治疗。

此太阳中风,营卫不和之证,虽有房颤,亦当先解其外;且《难经·十四难》有云:“损其心者,调其营卫。”

用桂枝汤、桂甘龙牡汤、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方。

疏方:桂枝12g、白芍12g、炙甘草g、龙骨30g、牡蛎30g、茯苓15g、五味子10g、杏仁10g、大枣6枚、生姜10g。

2剂。嘱药后温覆啜粥取汗,如桂枝汤法将息。

结果:服一剂后汗出体和,外感遂愈,房颤亦止。观察数月,房颤无复发。

医案四:茯苓甘草汤蠲饮通阳,心悸乃定

某女,50岁。

诉心悸阵作十余年,近来发作频繁,发则心悸不宁,胸闷如窒,气短不续,四肢无力,甚则晕厥不知,移时方苏。西医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,常需药物终止其发作。见其体胖腹大,面呈黑晕,是有水气之征。细询病史,知其晨起即泄亦十余年,腹胀满,心悸发作前常觉心下悸动。脉沉弦,舌苔淡白而滑。

思《伤寒论》有云:“伤寒,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,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”此例虽非水饮阻遏,阳气不达四末之厥,却是水气凌心,浊阴上冒清阳之厥,而其水气凌犯心脾阳气之病机则一,故予原方:茯苓45g、桂枝30g、生姜45g、甘草15g,6剂。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baiweia.com/bwpl/1571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白薇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

    冀ICP备2021024884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