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最艰难的部分,不是忧愁,而是专注于当下。
有一个启发性的小故事是这样的。
一位年轻的僧侣问道:“师父,为何众人都仰慕您?”
师父回答:“饮食,安眠,阅读。”
年轻僧侣评论:“这与常人无异。”
师父微笑着说:“常人用餐时思念睡眠;阅读时念念不忘饮食;而就寝时则梦想阅读。我不然,饮食时只是用餐,阅读时专心阅读,睡眠时则安然入睡,三者互不干扰。”
看来,真正高深的人生,实则归于简约。真功夫,在于“从繁归简”。
对待人际关系也是这样。如果能实践“断情”,一切都将变得明朗。
01
不知“断情”者,常因多情而受无情之害。
在民国时期,有位女作家名叫白薇。
她为了追寻自由,拒绝了父母安排的婚姻,逃往长沙求学,还曾赴日本留学。
她的作品获得了鲁迅的赞赏,并在鲁迅创办的杂志上发表。
在日本期间,她与诗人杨骚坠入爱河。
但是,杨骚多次离她而去。白薇每次都去寻找,紧随其后。
最终,杨骚返回故乡,与另一名女性结婚。白薇终身未婚,孤独终老。
当杨骚的儿子,为了收集父亲的生平故事,找到了白薇时。
白薇说:“我只有这一位爱人。”这话让人感慨,泪目。
还有萧红,她也离家出走,去北平等地求学。她的未婚夫汪恩甲追随她,两人共同走过了一段长路。
当家中陷入财务困境时,汪恩甲突然离开,将怀有身孕的萧红留在东兴顺旅馆。
萧红在其作品中写道:“他就如同一场暴雨,很快就能将你淋透,但当云层散去,他淋湿的将是别人。”
不懂“断情”的人,一旦沉溺于爱情,仿佛陷入了泥潭,难以自拔。或者说,越想挣脱,却越陷得深。
爱情一旦结束,就应该是过去式。但许多人却不懂,仍旧徘徊在过往的世界中,追寻着回忆的痛苦。
有人说:“奇怪的是,人们往往急于掩藏自己最美好的情感,而非最恶劣的。”
确实,人们习惯用恶劣的情绪,遮掩当下的美好。身边有爱你的人,却视若无睹;那个背叛你的人,却占据了你全部的心思,每天醒来,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。
“焦点效应”告诉我们,那些令你痛苦的情感,更易被挖掘出来。因此,我们还可能伤害到身边的亲人。
比如,宁愿为了一个欺骗你的人,逃离自己的家庭,忽略了父母。
除了爱情,无论是亲情、友情、同事之间的情感,越认真,越易受伤。毕竟,情感中总掺杂着杂质,一旦用力,杂质就如尖刺,伤害你的手心和内心。
02
学会“断情”的人,实则在无情中显现最深情。
有两条鱼,在池塘干涸时面临困境,它们互相依偎,试图通过相互吐出的唾沫来延续对方的生命。
庄子曰:“相濡以沫,不若相忘于江湖。”
的确,两条鱼应该选择分开逃跑,尝试跳跃,或许能跳入另一个池塘或沟渠中。
在现实生活中,庄子也确实如自己所说。
他的妻子去世时,他能边击盆边歌唱——生与死乃命中注定,一切皆在气形的转换之中。天地宏大如屋宇,歌唱与哭泣皆为生命的自由流通。
当他自己将离世时,他能平静地安排弟子:“我将以天地为棺椁,日月为双环,星辰为珠宝,万物为陪葬。我的葬礼用具岂非已备齐全?何需增添?”
他与朋友惠子,经历了多次聚散。他们争论时会说:“你又怎知我不了解鱼之乐趣呢?”
当我们钦佩庄子的智慧时,更应该注意到他的“断情”。
他对爱情“断情”,夫妻相依时珍惜缘分,夫妻永别时则阴阳相隔。
实际上,当爱人去世时,活着的一方肯定希望对方能过得更好,而不是带着哭泣走向死亡。
对恋人也应该是欢聚与别离皆能坦然接受。所有的牵连,都会互相伤害。
想一想,你婚后,若爱人带着前任共进晚餐,那会是何种感受?还不如“断情”,把握眼前的美好。
对自己“断情”,才能激发志向,勇敢地与过去划清界限。
过往的自己可能不完美,可能经历了种种挫折,或许犯过错误,人生出现过不光彩的一页。
你可能还忘不了很多人,对某些工作也念念不忘,但又得不到。
无论如何,对自己狠一点,就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。
当你到了五六十岁,你会发现,真应该感激那个曾经努力的自己。
对亲人“断情”,就不会被原生家庭所困扰。
你再有本事,也无法带动整个家庭,更不能承担家族中的所有事务。唯有独立行动,才能走得更远。
对亲人的帮助也应有度。无论如何,都应建立家庭规则,避免混乱。
保持与亲人适当的距离,能够明确界限,是“断情”的表现,也是保护自己权益,给对方最好的激励。
对无关紧要的信息“断情”,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,能够静下心来阅读,在别人沉迷手机时,活出不凡的生活。
就如庄子所说,只有“呆若木鸡”的斗鸡,才能最为强大,不让其他斗鸡侵扰自己的内心世界。
03
曾国藩言:“随物顺应,不预期未来,不纠缠于当下,不留恋过去。”
现在是怎样,就活在怎样的状态中,未来的事还未发生,无需过分担忧;过去的事已成定局,无需纠结。
时间在流逝,万物都在运动之中。你的情感世界,也不应停滞不前,也不应无常变幻。
终将发现,对无价值的事物无情,有价值的事物才显得更加宝贵。
心若不动,何惧风浪?
心若无念,何感情伤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