贞洁烈女,是指在中国古代,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妇女。她们被朝廷或地方官员表彰奖励,建立牌坊或碑文,以示嘉许和教化。贞节旌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制度,是指由朝廷公开表扬奖励守节不再嫁或拒受污辱而自杀的妇女(即节妇与烈女),以试图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。
贞节旌表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见于记载,刘向的《列女传》中记述楚国的两位守节妇女,受楚王赠封号为“贞姜”、“贞姬”。此后历代都有类似的制度,但到了明清时代,贞节旌表制度更加完善和严格,对于贞节妇女的资格、流程、奖励等都有明确的规定。据统计,历史上获得“贞洁烈女”称号的,在宋朝有五人,明代有七百一十人,而在清则高达七千零九十八人。
在这些贞洁烈女中,有一位清代的烈女,她的故事非常传奇,她就是李氏。李氏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位平民妇女,她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府吴县(今苏州市吴中区)西山镇。她年轻时嫁给了一个姓王的农民,并生了一个儿子。她和丈夫相敬如宾,生活幸福。然而,在乾隆二十六年(年),一场灾难降临了。那年夏天,江南地区发生了大水灾,王家的房屋被淹毁,王氏不幸遇难。李氏和儿子幸免于难,但失去了家园和亲人。
李氏悲痛欲绝,但为了儿子的未来,她决定不再嫁人,而是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来重建家园。她卖掉了剩余的家产,租了一块地,在西山镇附近种植蔬菜和水果,并养殖鸡鸭鹅等家禽。她每天早起晚归,辛勤劳作,不仅供养了儿子上学读书,还积攒了一些钱财。她还把多余的收入用来资助邻里乡亲和穷苦学子。她以善良、勤俭、孝顺、贞节而闻名于乡里,受到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。
李氏的美德也引来了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觊觎。有一位姓陈的富商,听说了李氏的事迹,便想娶她为妾。他派人去向李氏求婚,但被李氏拒绝了。陈氏不甘心,又多次派人去纠缠李氏,甚至用金钱和威胁来诱迫李氏。李氏始终不为所动,坚决守住了自己的贞节。陈氏恼羞成怒,便想出了一个阴险的计划,他决定用暴力来夺取李氏的贞节。
乾隆三十年(年)的一天夜里,陈氏带着几个手下,悄悄地来到了李氏的住处。他们翻墙进入了院子,打开了门锁,闯进了李氏的房间。李氏正在睡梦中,被惊醒后,看到了陈氏和他的手下,顿时惊恐万分。她大声呼救,但没有人能听到。她拼命抵抗,但力量不敌。她只好拿起床头的剪刀,对准自己的咽喉,猛地一刺。血液喷涌而出,她倒在了床上,死不瞑目。
陈氏和他的手下见状,吓得魂飞魄散,连忙逃跑。第二天早上,李氏的儿子回家后,发现了母亲的尸体,悲痛欲绝。他立刻报告了当地的官员,并指认了陈氏为凶手。官员立即派人去抓捕陈氏,并对李氏进行了尸检。经过调查证实,李氏是为了保持贞节而自尽的烈女。官员深为感动和敬佩,便上奏朝廷,请求给予李氏贞节旌表。
朝廷得知此事后,也十分赞赏李氏的贞节精神,并下诏旌表李氏为“贞烈夫人”,并赐给她一座牌坊和一块碑文。牌坊上刻着“贞洁烈女不容侵犯”八个大字,碑文上写着“乾隆皇帝御制”的诗句:
贞洁烈女不容侵,
一剪红丝断白薇。
世间无数英雄汉,
不及吴中一孤妇。
这座牌坊和碑文就建立在西山镇的大街上,成为了当地的一道风景线。每逢过往的行人看到这座牌坊和碑文,都会驻足观看,并对李氏表示敬仰和赞叹。李氏的故事也广为流传,成为了一段传奇。